被Ito桑的高雄世運主場館吸引下去參加建改社(第一屆第二次)的會員大會,見識到許多事情。我站在省公會與建改社的牆頭上,兩邊都看得一清二楚。總覺得這兩個單位應該可以55+45=100,而不是55-45=10。陳邁建築師前輩說的非常中肯,建改社成立的目的是要補建築師公會的不足,不是要與公會對抗。
建改社近兩年來所爆發出的改革理念,我多少都有認同,主要是因為省公會已邁入「知天命」的歲月,所以無法有所作為。作為台灣建築師界最高專業組織,省公會把90%的力氣花在內部組織的協調運作上,長期疏於對外經營(公關),形象大受批評,也給改建改社核心會員錯誤的觀感。
改革需要像「冷水煮青蛙」一樣,不知不覺。省公會已經老了,的確需要改革,但與其急於抽掉污水,不如徐徐注入清流。從鼓勵年輕建築師加入公會幹部開始做起。
從體制外革命,需要一桶汽油,一枝番那火。
回覆刪除從體制內革命,需要慈悲心與勇氣,學長加油。
我倒是比較希望站在牆頭上,拉攏體制內與體制外兩邊合作。
回覆刪除兩邊我都可以溝通。
報告隊長
回覆刪除這或許就是我佩服妳的地方
哈哈
跟Miso透露一點:
回覆刪除這也是我9/21當天僅以"贊助會員"身份參加"建改社"會員大會,沒有正式入會的原因。
這點我倒是早猜到了
回覆刪除哈哈
希望岩奇兄也能跟你一樣早猜到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