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292 先建、後拆

↗現在,2009年的樣子(運動場只剩一半)

一期工程把運動場吃掉一半,我們二期工程再把剩下的另一半吃掉。新的運動場會誕生在舊的校舍上面,因為我們是「先建、後拆」。

「先建、後拆」的另一個意思是說,新校舍只能在現有的空地上蓋,通常就是蓋在運動場上,別無選擇。

這件事告訴我們,一所學校至少要有二個適合設置運動場的位置。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道理,跟這個差不多。


↗明年,2010年的樣子(運動場全部不見了)


↗完工以後,2011年的樣子(新的運動場誕生了)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291 愛上F-16


雖然只是要「意象」而已,被我們拿來刻在入口廣場圓弧大牆上的飛機剪影,可是真實的F-16。

F-16的流線造型是最極簡、也是最接近兒童對飛機的想像,早在美國賣給我們以前,我就瘋狂愛上它了。

我們利用輕薄的「沖孔鋼板」,來襯托厚重的「預鑄混凝土版」,透過不可思議的空虛、漂浮感,來表現F-16凌揚時的意象。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290 無所謂「定案」


感覺不對,我們就再改。改圖、改模型都比建成以後敲掉重作容易多了。

這個入口廣場,因為很難作,所以就必須多Study幾種可能的組合,初步定調:圓鋼柱,外掛「預鑄混凝土版」,中間襯「沖孔鋼板」,飛機跟下面都是空的。

要不是交件的時間已到,應該再多作幾個看看。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最後把RC密柱改成寬鬆的圓鋼柱,感覺比較對味。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289 天黑黑


面對新的校門口(舊校門朝南,新校門朝東),右手邊是舊的一期工程,左手邊是新的二期工程,這個入口廣場被夾在新舊二棟校舍中間,非常為難,也非常難為。

從新舊融合的理論上必須兼顧一期跟二期的協調性,從學校歷史的意義上必須展現「空軍附小」的意象,從新世代開放教育的理念上必須具備新校園運動新建築風格。

新的校門跟守衛室早在一期工程已經建成,我們能作的並不多,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校門入口廣場塑造出來。這個入口廣場不能太大,太大會擠壓到中庭,也不能太小,太小看起來會很小器。

想起「天黑黑」這首歌:~阿公要煮鹹~阿嬤要煮淡~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288 直接表現


省三國小是全國十三所「空軍附小」之一這件事,幾乎快要被世人遺忘了,所以我們就用非常直接的方式在校門口跟所有的人述說這段歷史:

省三國小前身為空軍第三飛機製造廠附設子弟學校,民國36年於台中市雙十路忠烈祠開學。民國37年為符合政府設立學校之規定,易名「台中市私立制空小學」,同年復改名「台中市北區制空代用國民學校」。民國56年學校由台中市政府接辦,為紀念空軍抗日英雄張省三烈士,命名為台中市北區省三國民學校,同時從雙十路忠烈祠遷校至現址。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放學的時候,校門口的光影意象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一對好玩的機翼,掛在圓弧大牆上。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以圖書館作為入口廣場意象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287 建築的表情

↗建築的表情決定都市的面貌

這樣的建築設計,矗立在繁華市區的大街上,不知道當年這個案子是怎麼通過「校園規劃暨都市設計審議」的?

校園建築最主要的兩個面,一個是走廊面,另一個是陽台面,不管建築師決定要把哪個面朝向馬路?哪個面朝向中庭?都應該給這兩個面一點「表情」才對!

只需要一點點「表情」,哪怕只是一抹微笑,我們就不需要再花大錢作那個都市景觀、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了。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286 「多色框」的概念


一般正常不假思索的設計,一棟建築物的窗框只有一個顏色。

過去十年我們也是信守這樣不成文的設計規範,一直到長安國小才開始嘗試使用「多色框」。當初的概念是:一個小朋友,從七歲到十二歲在同一所國小唸書,六年都是面對同一色的窗框,非常不仁。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一棟建築物有「多色框」,畢竟所有的大人們(包括我自己)都是在「一色框」的小學長大的,要改變這些大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唉!如果我們必須放棄「多色框」的概念的話.........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285 雷射切刻簍空鋼板

↗1:20的模型,(寬3.15M、高11.25M)。

這片雕花鋼板,我們計畫架在教室工作陽台的外圍,一方面作為工作陽台的防護,另一方面可以遮蔽工作陽台裡面雜亂無章的物品。

不過我們隱約可以感受到大家對這種從來沒出現過的東西持保留的態度。除了質疑它對通風採光的影響之外,美不美是一個問題,像不像學校又是另一個問題。

我們先從整體 1:20 開始study,明天再局部放大作 1:5 看看。很多設計沒有實際作出來,很難說它好不好?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1:5的模型,模擬未來教室工作陽台的「防護設施」,也就是俗稱的「鐵窗」啦。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284 吼搭啦


跟學生在學校評圖的模式一樣,我們帶著報告書跟模型去接受「校園規劃暨都市設計審議」,結果也跟學校評圖的老師講評一樣,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問題。

當然,這裡面還牽扯到設計認知的問題,譬如東西向教室好不好?東西向跑道好不好,廁所門應該往內開還是往外開?中庭應該設計「設施物」還是只留一片草地?保留生態水池縮小操場範圍還是把生態水池填平把操場做到最大?校長室應該在一樓還是二樓?教室應該高層低密度還是低層高密度?教學區跟運動區應該動靜分離還是相互結合?………12位委員總共120道提問,扣除重複性的內容,再扣除這裡面委員們彼此之間互相矛盾的意見,大概只剩下20道題左右是我們必須加以思索的。

設計是永無止盡的辯證過程,二個小時的審議程序,根本不夠我們充分溝通,許多理想就這樣草草葬送在偏執的設計價值觀的交換過程。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283 「融合」

↗圓形圖書館,即將要搬到前門去囉!

來不及問世的競圖方案的模型,我們趕在都審前夕用力把它完成。明天,我們要拿著這個模型跟委員們說我們打算翻案!

這一個模型的存在,只是為了辯證新的方案可以比這個更好。

學生們非常仔細地把一二期工程全部作出來,之前我們大家還再猶疑新舊建築「融合」的問題,現在看起來好像不復存在。乍看之下是分辨不出來哪裡是一期工程哪裡是二期工程?因為建築的色彩還沒有被表現出來,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在色彩計畫上跟一期工程相互搭配。。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282 翻案

↗翻案前(圓形"圖書館"在後門)

副座的話很有前瞻性,所以在校園規劃暨都市設計審議前四天,我們徹底的翻了案。副座說這座圓形的圖書館不應該擺在後門,應該調到前門來...

我們原本有莫名所以的「直覺」要把這座圓形的圖書館擺在後門,因為它在那裡的「定位」最清楚,但設計者如果無法以精準的語言來說服別人,「直覺」是一文不值的。

於是我趕忙試著把這座圓形的圖書館調到前門去,努力想要重新給它一個「定位」...

↗翻案後(圓形"圖書館"在前門)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281 建築執照申請書表系統建築圖數位簽章


建管作業不斷在數位化,剛好可以淘汰一些不會用電腦的人。

這幾天天氣非常晴朗,但我不是在南投開會就是在台中畫圖作模型,目標是下禮拜的校園規劃暨都市設計審議。講到這個「審議」跟「審查」,很多人都搞不清楚,都市設計是「審議」不是「審查」。審議制度是委員說了就算數,審查制度是法律有明文規定才算數。

今年台中市有六所國中小要改建,二年後就可以看到成果了。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280 論壇風雲


沈澱在建築環境底層的污垢,不時被翻攪起來,譬如,建築師高考很難考,沒考上建築師的人沒有比較像樣的稱謂;很多公家單位釋出「比價」案件,讓建築師互相廝殺,最後以趨近於”免費服務”的標價標出去,天曉得”免費服務”是什麼意思?

先來說說建築師高考好不好考?廢話!當然不好考,但再怎麼難考畢竟是一個門檻,這就是遊戲規則,大家在平等的考試制度下一決勝負,有人上榜有人落榜,實在沒什麼好說的。再來談談沒有考上建築師的人應該怎麼稱呼他?建築設計師?建築大師?還是建築家?唉!我們的社會太在乎頭銜了。

「比價」這種玩意兒,公會曾經有過道德勸說所有會員不要去參加,所謂道德勸說的意思等於沒說。為什麼「比價」比到最後會接近”免費服務”呢?因為它是有Know How的。這種Know How其實已經是公開的生存之道,天底下的標案就是不離那句俗諺:殺頭的生意有人作,賠錢的生意沒人作啦!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279 無獨有偶


1990年,我們從這裡大學畢業,19年後,我們帶著小孩回來。雖然,建築系已經搬到新館,但這棟樓的入口一直沒有改變。

省三國小,二年前第一期由朱信忠建築師設計改建完成,二年後第二期也將在我們的手上設計改建完成,到時候除了舊校門,所有的老舊校舍將會被拆除。

留下誰的教室都不公平,乾脆就留下大家共同的記憶,舊校門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278 不明就裡


有一堆人想考建築師,不管建築師這一途有沒有出息?還有一些人想開業,不管開業能不能養家活口?

100%的設計費,扣除執行業務所得稅,再分三杯羹給結構、水電技師跟駐地監造,大概只剩下70%左右。其中30%是人事成本、25%是事務性開銷,剩下的15%本來是建築師的簽證費,但不保證每個案子都可以拿到,因為這15%是準備在違約時被扣罰的。

建築師這一途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行業,我們是開業以後才知道,很多事情是知道以後就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