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498  來不及說再見



這孩子大一的時候我帶過,她說她想順利畢業,但今天早上離開了。她到一個我們從未去過的地方,但我們都相信那裏有一切美好。

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人世間,都借住在一個軀殼裡面,執行分配到的任務。當任務完成之後,我們就離開這個軀殼,回到來時的地方。

只是來不及說再見而已,離開,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497 告別的年代


這個年末,並沒有多好過,說民國100年 (2011年) 就要來了,也沒什麼感覺!

1995年我在南投開業,中間遇到九二一,2005年孓然一身搬到台中重頭開始,就算是再過十年,我想也一樣會是什麼都沒有。

生活就是在忙與盲之間消耗過去,認真做跟不認真做,根本就沒有差別。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496 台灣唱戲式的審議制度


當我們在面對「專業議題」的時候,通常就是組織「審議委員會」,請大家一起來唱戲,就好像我們建築系的評圖制度一樣。

我當過學生、也當過老師,當過建築師、也當過審議委員。有時候坐在台下審議別人的案子、有時候站在台上被人家審議。

台灣的審議制度,其實離所謂的文明制度還有好長一段距離,有太多委員的意見是空泛的、沒有建設性的,有些意見甚至是幫倒忙、扯後腿的。原本是立意良善的審議制度,怎麼搞的?被我們台灣人玩成這副德行!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495 不可被拋棄的包袱


老校,要改建老舊校舍,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因為,這代表舊建築會不見了,而新建築要在非常有限的位子,被眾人期待生出來。這個時候,要談新校園規劃,很不容易,因為會有一些半新不舊、半舊不新的建築,被保留下來不能動,所以新校園規劃,就只能做一半。

除此之外,「新舊融合」的課題,會不斷地被提出質詢,而無可避免的「歷史記憶」的課題,同樣也會被拿出來反芻一番。設計,最讓人忐忑不安的,就是這些不可被拋棄的包袱。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494 誰最該去看建材展?


建築師公會每年在「建築師節」前夕,都會舉辦全國建材展,除了開業建築師應該去研習之外,咱們政府也應該要把所有公共工程的審查委員諸公們都拉去進修一番,才不會每次都叫我們外牆"貼磁磚"。

在學校,我們的建築設計課,很難有機會跟學生深入探討"材質"的議題 (包括色彩及質感二大課題),更不用談各種材質之間的轉換問題,於是乎,外牆"貼磁磚"變成一種主流,甚至變成一種標準答案!

過幾天我們又要"都審"了,不知道這一次我們的外牆"塗料"會不會一樣出師未捷?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493 禁忌的話題



許多建築系的畢業生,不知道他在學校學了什麼?卻非常清楚他在外面學了什麼?為什麼?因為學校教的,不一定是可以拿來賺錢的,但在外面學的,八九不離十。

什麼是不一定可以拿來賺錢的?形式的創作就是。形式作為建築肉體最直接的表現,在一個建築師的養成教育裡面,它是需要正面被鼓勵的,而不是禁忌的話題。

逃避形式,終將遠離建築。那些不知道他在學校學了什麼的我們的學生,應該是屬於曾經被禁忌錯誤的犧牲品。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492 將「建築教育」一軍



一直到有人闖進"桃花源"攪亂一池春水之後,村子裡的男女老幼才知道,原來裡面跟外面不一樣。

建築教育,不同於一般大學教育,它是師徒制的。
它一方面需要一對一教學,另一方面又需要集體學習。
它需要啟蒙、甚至開竅。

一直到有學生向教育部抗議建築教育之不人性化之後,我才驚覺,原來建築系的大門敞開,是非常不道德的,它很容易讓不知情者誤選,誤以為建築系的建築設計課只是一門普通的大學課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