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有些是從小耳濡目染,根深蒂固很難改變的。譬如做人基本的道理,大部分是從家教而來。
我們說家教非常重要,但我們所謂的家教其實只不過是「身教」跟「言教」而已,沒有比較有系統的教育方式。於是,父母與小孩的相處,就等於在進行家教的傳遞。
有些觀念是必須一直被傳遞下去的,譬如尊師重道,孝順父母;又譬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再譬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些傳統觀念,聽說早已經中斷,鮮少人再傳遞了。
敬天:是一種自然無法背離的處事原則。 愛人:是一般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Kahn's Exeter Short Film from Alex Roman on Vimeo.
觀念除了深受家教影嚮外,
回覆刪除爾後大量且持續的「閱讀」習慣對觀念的改變可能更大,
無奈的是,某些傳統觀念的中斷也會因此而產生
oneone提到重點了,「閱讀」。我們常常跟學生強調「閱讀」的重要性。
回覆刪除作者把他的「觀念」寫進他的書裡,讀者或多或少就會受到他的「觀念」的影響。
觀念會隨著時代演進而淘汰/篩選,
回覆刪除無後不孝與何時婚嫁,
這兩項觀念時再過於八股,
近乎病態的苛求/歧視,
(社會文明病/不孕/高離婚率/女性歧視)
而被時代遺棄。
至於尊師重道與孝順父母,
則是最確切反映出師長/父母如何給予學生/子女的觀感/身教。
很遺憾,在台灣近20多年求學的經驗,
讓我給予師長敬意者過少,
多數則被分類為教務人員,
師長應補充身教而決定處罰而不是
為了那該死的成績打人。
(考試/考不完的試/答案永遠只有一個)
至於父母,同輩(75年過後),
有不少都是父母丟錢給小孩,人常缺席/丟給學校管/學校只能負責成績/家教沒人管。
沒人管的小孩,長大能維持大錯不犯小錯少犯的道德底限,反而是種台灣奇蹟。
(感謝台灣對槍械刀的基礎管制)
上一代應該警惕,
是否給下一代帶來正面教育/影響。
雖然"不婚"與"不孕"是新世代、新潮流、新觀念,不過這都是人們年輕時候的思想。
回覆刪除不妨等上了年紀,再來重新思考...
上面那偏的不孕是指不孕症。
回覆刪除大約有15%左右的人會發生,這數據持續上升。〈台灣在這方面是創了醫療技術與醫技
花費奇蹟...〉
所以遇到下一代生不出孩子,
領養/公益助養是不錯的選擇^^
至於結不結婚,或許到頭來,僅是皇帝(年輕一輩)不急,急死太監(老一輩)的狀態...
"當"字難為啊^^
非自願性的"不婚"與"不孕",當然不能被苛責為不孝。
回覆刪除比較顛覆性的觀念是:
1.一個人很好呀,為什麼要結婚?
2.這世界這麼亂,幹嘛生小孩?
這種自願性的可以婚"不婚",可以孕"不孕"的新觀念,得等到人老了,才能橫量得失。
呃,純粹認為"得失"用在這邊很奇怪。
回覆刪除1.&2.應則不是觀念,
只是試圖委挽拒絕長輩關心的誤會。
隱藏在檯面下的眾多難以解釋的問題,
可能有:
"經濟不景氣,結不起/養不起..."
"就是找不對人..."
"年齡還沒到(台灣平均結婚年齡33歲)"
"李安的斷背山,本是長安孼子台北人(台灣約5%)"
遇到年輕一輩回覆1.&2.之類說辭,笑笑就好^^
人生不就是在"得"與"失"之間打轉嗎?
回覆刪除比"0"大的數叫做正數,就是"得"。
比"0"小的數叫做負數,就是"失"。
要剛好定著在"0"點上,機率微乎其微。
得失榮枯本由天,不從人。
回覆刪除打轉得失多是空。
所有事情都是先"盡人事"而後"聽天命",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