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245 動手≠破壞

↗如果不能提供可以碰觸的藝術品,就不要奢談「公共藝術」這四個字。

相較於科博館,美術館是比較不受小孩青睞的,因為科博館樣樣都可以動手操作,但美術館處處都不可以碰。

我們在大一非常努力地開發學生身體的潛能,包括觸覺,後來我才發現我們的觸覺從小就被「請勿動手」給閹割掉了。

雖然動手有可能會破壞藝術品,但我們要教育小孩的是請勿破壞藝術品,而不是請勿動手!大人的觀念如果不能開化,我們的下一代就不見得會高明到哪裡去!


4 則留言:

  1. 學長:
    您的這篇文章讓我想到羅馬。
    在羅馬到處是拉斐爾、米開蘭基羅、....族繁不及備載藝術大師的作品,但是在開放空間讓人參觀,沒有警告標示、沒有鐵欄竿,一切是那麼的自然。
    其實一個國家有沒有競爭力、經濟文化力高不高,應該去到農村觀察,而不是在大都會裡面看。

    回覆刪除
  2. 台中美術館,展示室跟本是親子禁地,日前帶小兒前去看展,因他是第一次到美術館心情很High,看到什麼都指指點點,童言童語,當父母的只能不漏聲色的去節制他,但也怕太多限制影響他對這個場所的第一印象"什麼都不行",致日後不願接近。沒想到從第二個展示室,就有館員開始干預(進室一次、中間又一次),提醒我們小孩子要保特安靜並要牽好。接著第三、四個展室也如此,到一樓時更限制小兒手上携玩具不可入場(那為何入館時不說)。此時,我們已心情無法再參觀下去了,趕緊哄小孩說要去外面玩。後來,去北美館、朱銘美術館,小兒都是很盡興。台中美術館,我只給一個字"濫"!(也許不用錢的,館員沒福利吧!)

    回覆刪除
  3. 我們的教育從以前到現在都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礎上的。這樣的教育造就了我們腦袋跟著屁股走的奇景,鳥籠政治跟有條件的民主的思維模式,其實適用在我們生活上的每一個行業跟細節!
    因為不信任所以禁止,所以以前在野的抗議被打壓,等到掌權了,就說要適度節制人民,以免破壞多年來努力的成果。美術館這樣要求家長、家長要求小朋友、小朋友學會了就在學校當班長管同學(因為班長最能配合老師跟家長的制約)。
    代代相傳。

    回覆刪除
  4. 同樣是美術館,北美館是屬於「常民的」,給人的感受是親切的,國美館是屬於「菁英的」,給人的感受好像我們誤闖禁地了。

    回覆刪除